×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2-03-19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晋中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党字【2011】16号院字【2011】82号)和《晋中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院字【2011】120号),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特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我校“立足晋中,服务地方,面向山西,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培养理论知识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立足专业基础和优势,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质量,通过5年的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既有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教育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由先前的教育系发展而来,于当年招收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科生,2005年招收首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招收了八届,共458人。现有在校学生202人

经过5年的建设,要使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专业技能训练。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注重应用型课程开发,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将小学教育专业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然而就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缺乏教育科研创新训练,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质及教学基本功训练薄弱,缺乏对基础教育的了解等问题,这样的现实造成了很多师范生大学四年接受的实践锻炼甚少,空有一套理论而不知如何应用,以至毕业后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教学岗位,甚至有的教学理念根本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基于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在2010年,重新修订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加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改革思路与措施。

我们在2010年,调整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学历(学位)教育+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加大培养力度,尤其重视实践教育中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

首先,在理论上注重新教育观念的指引,强调小学教育的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精简和整合理论课程,强化核心教育课程对学生教育理论的提升,使师范生既有理论知识背景,又有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其次,在实践上注重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块、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模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模块、艺术素质培养模块,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功、科研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艺术素养。

最后,针对小教专业的学科特点,为突出“小”的特色,开设一系列技能课程。如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小学班级管理,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在艺术类课程中贯穿儿童简笔画、合唱与指挥,黑板报设计与制作、朗诵演讲、儿童音乐剧表演等内容,使小学教师的培养更能满足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体现小学生教育的特征。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建立在大学本科层次基础之上,它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框架。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四个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三个模块,专业方向平台包括汉语言和英语两个模块,专业拓展平台包括教育拓展类课程、心理拓展类课程、艺术课程三个模块,从文化基础的奠定、教育观念的建立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三个方面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

我院严格执行《晋中学院教材管理规定》,以“统”、“新、”“优”的原则选用教材,“统”指选用统编教材;“新”指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优”指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及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

2.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在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向更深层次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教材内容多元化、当代化、实用化。

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积极开展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教材选用原则,在教务处提供的书目中选定,选用优秀教材的比例要达到80%。今后将修订我院规范合理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应用性教材。

3.主要措施

(1)开放性办学,与地方(小学)建立广泛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双赢”格局,形成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2)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尽量选用全国统编教材或本科小学教育专用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或教育部推荐教材,教学内容选择要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办学资源,体现办学特色,开发校本教材。今后将修订我院规范合理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应用性教材,努力改变教育类课程内部存在的“学科主义倾向”、重理论性课程而轻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老化等问题。

(4)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强化理论基础性和实践有效性,强化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课程结构在扩大选修课上下些工夫,力求构建“课程超市”,使学生能够既根据自己的优势潜能,又根据教育市场的发展态势,自主选择发展目标。

(5)丰富、完善课程建设资源

完善教案、试卷、试题库、教学资料、研究资料等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建立每门课程的教学电子资源库,完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断丰富课件、习题、案例等相关资料内容,使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结合。建设和完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课程、电子教案、网上递交作业、网上答疑与讨论、网络评价等各项工作,

(6)深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从课程实施上看,要改变倚重课堂教学、理论传授,忽视反思、研究与实践等等。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倡导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项目,把理论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

(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构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就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来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师资、经费、基地建设等软硬件条件的局限,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根据有关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他们感到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教育类课程内部存在着“学科主义倾向”,重理论性课程而轻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老化等问题。从课程实施上看,倚重课堂教学、理论传授,忽视反思、研究与实践等等。致使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缺乏实际教育教学能力,难以更好地服务基层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只有大四第二学期6周的集中实习,使得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与教育实际相联系,制约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缺乏与小学合作办学的意识和举措,而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小学服务的,如果缺乏这种合作意识,难免闭门造车。

(3)缺乏教育科研创新训练

小学教师应具有教育研究和反思能力,这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区别于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小学教师职业能否达到专业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虽然有较大的优势,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示范、引导,即便在小范围内有一些研究训练,也多数属于应付性作业。

(4)师范生基本素质及教学基本功训练薄弱

小教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功训练薄弱,有关这方面的运作微乎其微,充其量只是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大体上属于“纸上谈兵”,同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基本功的机制,以至于所培养的小学教师从教的基本功不强,基本素质不达标。

基于以往实践教学的弊端,经过我院领导与教师的充分思考与论证,在2010年,我们酝酿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正式实施。

2.改革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将构建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施,即贯穿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以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及艺术素质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的四大模块。

首先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块。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都力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顶岗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学基本功训练、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社会实践贯穿于第一至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第八学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在教学计划中,四个年级教学实践不间断,相互联系,相互贯穿,形成体系。

其次是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模块。实践教学不等于教育实践,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院由院长亲自担任组长,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小组,创建导师+顾问+学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申报校级或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并且,我院还要出台教科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小组活动内容、培养模式、成员选拔退出规定、考评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2012年,我们争取要把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中,通过获得学分,使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再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模块。2010年,我院与晋中市教育局联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本中心为依托,以晋中市中小学为实践基地,从我院小教专业中选拔出优秀学生,深入到晋中市各中小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方面服务基层学校,另一方面提高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第四是艺术素质培养模块。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结合小学教育的需要,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已开设声乐、钢琴、舞蹈、美术、语言等选修课程,连续学习二年,并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三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及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等教学基本技能,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师范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不断提升质量。

通过“四位一体” 实践教学模式,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扩大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数量,动员更多的学生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小组,发现更多的科研课题;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普通话和口语表达等教学基本技能,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主要措施

(1)突出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重新修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目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十二字方针,构建和优化应用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贯彻“四位一体”实践教学理念。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我院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拓展实践教学途径,构建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

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和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基础教育对接,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健全的实践教学理念,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院师资队伍。通过加强与基层学校的合作,聘请基层学校优秀教师等方式,构建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现状分析

我院现一个有心理学实验室、舞蹈练功房、画室、钢琴房、微格教室,主要为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舞蹈、钢琴、绘画、语言等学科的学习服务,为我院学科建设产生了巨大作用。

我院心理学实验室目前仅能够完成简单的心理学实验,但由于场地小、仪器少、软件跟不上,而且在使用的这三年中,没有任何投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我院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以来,我院已经拥有教育学本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准备在一两年内建设心理学本科专业、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在校规模在600人以上,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我院心理实验室建设面临着很大困难

微格教室、钢琴房,舞蹈练功房、画室建设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2.改革目标

2012年,我校面临新校区的搬迁工作,这对心理实验室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心理基础教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和团体心理辅导室,建设12个标准的微格教室,另外,舞蹈练功房、画室、钢琴房等的设施、条件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院拟计划进行以下建设:完成新校区的搬迁工作,完善现有专业实验设施,积极建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配套实验设施,完全满足我学院专业教学需要,基本满足教育学、心理学所有课程教学需要,能够对社会进行开放,发挥心理学实验室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十二五”末,建设成为晋中市高质量的心理学实验室,在山西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心理学实验室。

我院与榆次区的逸夫小学、太行小学、羊毫街小学、花园路小学等十二所学校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的数量,2011年,我们与榆次区教育局签订了协议,将榆次区下属各城区及乡镇小学都作为我院实习基地,形成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100%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为教师和小教专业学生开展教研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在完成实习基地的数量扩张后,需要提升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我院希望以教改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的理论探讨,对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作全面研究,提升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

3.主要措施

(一)全院上下树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因此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理清三个认识:一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二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三是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内容进行更新,手段和方法先进。

(二)加强实验、实训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硬件建设包括场地落实、设备采购和环境建设三大方面。在搬迁新校区后,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0万与学校投入资金100万,我院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心理基础教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和团体心理辅导室,建设12个标准的微格教室,面向全校开放。另外,舞蹈练功房、画室、钢琴房等的设施、条件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要制定实验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使她们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承担多门学科的实验带教和管理任务;要制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实验室各项工作任务。

(四)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围绕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和结构,调整、充实课程的实验环节,在修订新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新的实验指导书。要改革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院实验室没有配备专职实验人员,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必须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细化和明确实验室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做到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和竞争上岗,完善实验室人员的考核办法。

建立健全实训中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训中心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现有任课教师16人,15位教师都是45岁以下,是一支比较年轻的师资队伍。其中职称结构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2人,分别占该专业教师总数的18.8%、68.7%、12.5%。学历结构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10人,占教师总数的62.5%。 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6人,36-45岁的有9人,46-55岁的有1人,分别占该专业教师总数的37.5%,56.3%,6.25%。学缘结构为:外省院校毕业生6人,占该专业教师总人数的37.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

从师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数量的中年骨干教师,以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年轻教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学历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深入基层不够,缺乏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研究。

2.建设目标

根据教科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规划,引进和培养必需的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渠道,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搭建考博、访学平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热爱师范教育,学科配套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确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目标。通过省级社会科学和教学改革等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风扎实、业务精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强化科研重要性,完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完成专业建设的科研目标。加强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1-2个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校级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构筑一个以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梯次、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师资团队。具体如下:

(1)五年内培养1—2名教授;

(2)五年内培养1—2名学术带头人;

(3)五年内争取培养1—2名博士。

3.主要措施

具体来说,教师培养计划如下

(1)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积极关注学术动态和参与学术研究。我们争取每年要派出1名教师到全国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比较成熟的重点院校去访学、培训,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

(2)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和研讨学习;

制定教科院《教研组活动规定》、《听评课规定》,每学期学院组织同行之间的听课最少1次,每星期二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并且新老教师要结对子,老带新,把同行之间的观摩和研讨学习常规化、制度化,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扎扎实实推进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3)确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目标。通过省级社会科学和教学改革等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风扎实、业务精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强化科研重要性,完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完成专业建设的科研目标。加强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1-2个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校级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构筑一个以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梯次、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师资团队。

我们申报了“晋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创新团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400万,支持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科研上逐步承担任务,鼓励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把实践总结提升为科研,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在教研室学术活动中发言,增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每年撰写一篇学术研究论文并力争发表;每年至少参与一项省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或研究;每年要直接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一项。

(4)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近年来,有10余位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并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了基础。我们要创设条件,鼓励每位教师都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5)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

为有计划地派教师到行业实践,我们每年要在全省选取一所示范中小学作为我院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教师集体到这些学校去观摩、点评,除了集体去基层学校,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个人去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的制度,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1次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小学,去听课,关注教育热点,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研讨,搜集教学、科研改革的素材,避免纸上谈兵,真正培养应用型的教师。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基础教育对接,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健全的实践教学理念,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院师资队伍。通过加强与基层学校的合作,通过聘请基层学校优秀教师等方式,建立校际联动机制,把他们请进大学课堂,指导实践类课程教学,构建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6)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要制定实验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使她们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承担多门学科的实验带教和管理任务;要制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实验室各项工作任务。

(7) 创设宽松环境,稳固教师专业思想。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心理氛围,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教科院的发展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明确责任

建立明确的,责权利统一的专业建设责任机制,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教研室负责人制度,学院成立专业教学督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在专业建设中的科学化、规范化作用。我院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教育、艺术类课程四个教研室,我们要进一步规范教研室听课、评课制度、教师自查自评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定期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育、引导和督促青年教师精研教材和课程内容,探索教学团队合作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活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要建立、完善约束与激励兼容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把专业建设的内容和环节具体化、指标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奖励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我们先后制定了《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条例》、《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听评课制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指导组工作实施细则》、《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与实施办法》等,把教学工作各项内容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进行相应的激励,以此来引导专业改革和建设。

(二)注重研究,强化管理,确保投入

加强专业建设的研究,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综合性改革与实践为重点,引导教师在影响和制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努力探索,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深、针对性更强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科研促教学,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强化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落实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课程教学检查制度和各类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制定学院课程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管理,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保证经费投入的足额到位,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执笔人:许继红(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审核人:刘月红(院长/副教授)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