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3-09-05

为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晋中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党字[2011]16号 院字[2011]82号)和《晋中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院字[2011]120号),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特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坚持“立足晋中,服务地方,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的服务理念,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在突出专业性、实用性的原则下,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品牌专业。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根据我院“立足晋中,服务地方,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对幼教师资和幼教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确定2年来建设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的教学方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不断探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学前教育技能实训系统,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德高尚、年龄、学科和学缘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教科研工作,并将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在校规模稳步增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通过2年时间把学前教育专业建成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到2015年,在校生不少于220人。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3年7月,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精神为指导,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订了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四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重点面向晋中市和山西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改革思路与措施

按照“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目标,确立“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的幼教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多方位联系,建立广泛的学生教学见习、实习、就业的基地,初步形成本专业“教学—实习—试用—就业”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五种能力,成为具有四种特色类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重点打造以下5种能力:1.针对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能力;2.具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3.具有教研、科研的实施方案设计及操作能力;4.具有从事幼教行政和幼儿园管理调控的能力;5.具有对幼儿进行身心保健的能力。

围绕以上5种能力,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元化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可以满足幼教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以下4种特色类型“复合”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是指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做到理论知识与幼教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幼教事业第一线即各级各类幼儿园、育婴园、亲子园及家庭教育培训机构。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市场调查,科学预测“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艺术型”指毕业生具备唱歌、跳舞、弹琴、画画、制作玩教具以及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多种艺术才能。这类毕业生适应了社会上举办的各种特色班,如幼儿绘画班、幼儿舞蹈班、幼儿钢琴班等以及家庭教育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就业机会也很大。3.“双师型”指毕业生还要学习婴幼儿保健保育技能和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技术,是既懂幼儿保健又胜任幼儿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为此,我们鼓励学生考取“育婴师”“心理咨询师”“保育员”“营养保健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社会对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和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双师型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应成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迎合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向0-3岁儿童教育延伸,向社会幼儿教育拓展,扩大学生择业就业范围。4.“现代型”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按改革调整后的人才培养要求,还要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电化教学手段,学会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技术,学会利用多媒体动态教学技能,学会操纵幼儿园电脑办公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幼儿园教学和管理,以保证幼教机构现代化程度提高对现代型人才目标的要求。

为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强调教育实践环节,建立以技能实训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以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描述为:两条主线,四个模块。两条主线指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四个模块是指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学科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理论素养和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专业方向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学前教育理念,掌握进行组织学前儿童活动与设计以及管理的科学方法,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形成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实践课程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专业实践贯穿教育全程。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已有五年专科办学历史,部分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对专业课程教学已积累一定经验,但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特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院课程教材均为征订教材。

2.建设目标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的特点,按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强化理论的系统性和先导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应用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完整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做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综合,体现前沿,促进发展。构建以学前教育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到2015年,力争建设4门核心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重点课程2门;申报校级或省级教改项目1项,开发2—3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丛书或校本教材。

3.主要措施

(1)校园合作优化完善课程结构。通过与幼儿园进行零距离接触,了解社会需求,以此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2)校园合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校-园共同探索网络视频教学,学生在校也可以看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师生共同观摩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幼儿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表现、幼儿园环境布置、幼儿园游戏等,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讨论学习。同时,深化实践反思教学模式。由此有效解决基础课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真正把学生摆到主体的位置上。

(3)校园合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推行研究性学习任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紧扣自身专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4)积极改革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良性发展。以发展性理念为指导的过程性评价来评价学生,有条件的课程推行过程性评价方式。

(5)鼓励校本教材开发。在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从政策、经费等多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发挥群体优势,针对专业主干课程自编教材,研究制作各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材,建设1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通过“校园合作”等形式编写较少水平的、有特色的教材,形成适合我院教学实际的高质量教材体系。

(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有:顶岗实习、教育见习、教育技能实训、创新性实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训、教育调研、毕业论文等。教育见习贯穿于第一至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开展顶岗实习,第八学期有教育见习与毕业论文。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中,四年教学实践不间断,相互联系,相互贯穿,形成体系。

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法课程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均有相关的实践课时,其中专业技能课的实践课时达到总课时的50%,各科教学法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比例为24%—50%。教学法实践课时比例稍低。

实践环节分为规定性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内实践环节)与自主实践环节(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展示、毕业汇报演出、社团实践活动等)两种。课内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2.改革目标

在2年内,我院将继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贯穿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及专业特殊技能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的四大模块。

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2年内建成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利用该实训室进行幼儿园游戏、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矫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儿童行为的观察能力;各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班级管理实习、保育实习等实习内容。

其次,增加理论课程教学中课内实践课时的比例。各科教学法课程课内实践课时比例适当调整到该课程总课时的30%左右,课堂教学由“教”向“学”、“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转变。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建立研究课、讨论课、自学课、辅导课、实验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形式,着力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再次,延长教育见实习的时间,探索见实习新形式。

将校内实训室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园班级管理实习、幼儿园保教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实习、分散见实习、穿插见实习、预岗实习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加强实践实训指导,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并定期考核和评价,实行专业规划和引领,邀请教育专家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

3.主要措施

(1)突出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目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十二字方针,构建和优化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运作体系与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贯彻“四位一体”实践教学理念。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我院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拓展实践教学途径,构建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实践教学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并形成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地与早期教育对接,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健全的实践教学理念,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院师资队伍。通过加强与基层学校的合作,通过聘请幼教一线优秀教师等方式,构建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现状分析

我院原有声乐教室1间(钢琴1架)、机械钢琴教室1间(钢琴30台)、舞蹈练功房1间(约90平米)、画室1间(约90平米)、微格教室1间,主要为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服务,这些实训室为我院学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要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用性人才,现有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我院目前有实习基地12个,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实习基地6个,教育学专业实习基地6个,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为新增专业,目前还没有校外实习基地。

2.建设目标

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教学管理规范,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室10个,保证教学质量,使设备配置与专业建设相适应。实验、实训室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A级评估标准的要求。

2年内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0个,作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形成长期合作的良性机制,为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教研科研、见习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3.主要措施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实验、实训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弹、唱、跳、说、画、做等“六项全能”,据此进行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并完善校内实训体系

设立校内实训室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学校每年在学前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的拨款额度不低于15万元。学前教育的专业实训室包括数码钢琴教室、机械钢琴教师、舞蹈教室(配有微格)、美术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亲子活动实训室、感觉统合训练室、沙盘游戏室或儿童行为观察室。其中,环境创设技能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亲子活动实训室可以集中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购置国内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与软件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提供基本的保障。

(3)建设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践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并根据学生专业技能实训需要与相关幼儿园、早教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实习组织和实施有关的协议内容,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式的“交互指导”,保证实习质量;培养单位与实习基地一起研究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使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成为其日常工作之一,同时,通过向实习基地提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协助实习单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形式,充分发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引领作用,和实习单位共建实习基地,把实习基地建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训基地。

(4)加强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

实行实验、实训室主任负责制,细化和明确实验、实训室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实训中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训中心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5)加强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实训教师业务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能够承担本学科的实践教学任务。

(6)完善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建设

管好用好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设施服务于教学的效益。

(五)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3人,助教1人;45岁以下教师13人,其中35岁以下7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11人,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毕业于外省院校教师8人。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幼儿园教师作为我们的外聘教师2人,参与本专业的教学、课程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工作。

目前,本专业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建设目标

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基于学科构建专业课程群;以搭建科研平台为手段,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培育科研团队,形成合理的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除鼓励在职教师继续博士学位外,还将通过引进、培训、交流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层次,优化团队的职称、年龄以及学缘结构,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到2015年具体建设目标:

(1)学历方面:2年内争取拥有1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

(2)职称方面:2年内本专业争取从专任教师中晋升1名教授;

(3)课程配置方向:核心主干课程至少拥有1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主讲;

(4)教师培养方面:培养1—2名“双师型”教师;聘请兼职教师1—2名;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设理论教研组和艺术教研组两大教学团队。

3.主要措施

我院将出台教师发展规划,落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相关政策,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渠道,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搭建考博、访学平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热爱师范教育,学科配套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具体做法:

⑴ 培养专职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专职教师中选拔高级职称的教师1名进行重点培养。优先安排在国内访问、研修、考察,培养其学术科研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鼓励培养对象参加国内专业培训、行业交流、各类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安排到幼儿园挂职,参与校企合作相关项目研究;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通过培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领导团队开展专业建设,主持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力争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或科研成果,其中至少1名成为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

⑵ 建设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使本专业拥有5名左右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业务比赛和实践技能练兵,使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业务骨干。并通过校内外、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的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主持或参与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学骨干。力争到2015年培养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教学新秀2—3名。

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①实行教师定期到幼儿园实践、锻炼的制度,

②教师接受培训,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⑷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以教师教学资源中心为载体,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方案,选拔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双师”素质。

⑸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与幼儿园合作办学的优势,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采用多种聘请方式,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教学能手来校任兼职教师,继续提高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聘任的方式主要有:长期聘任。聘请企业教学名家担任专任教师,聘期在1年或1年以上。临时聘任。聘请行业专家利用双体日、晚自习时间开展主题讲座或进行实训环节指导。

(六)教学管理改革

1.现状分析

目前本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还没有建立,日常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

2.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2年内,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1)完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每2—3周召开一次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有关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考评和同行考评相结合,成学生、教研室、教学督导组等多位一体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教学文件资料提供、归档、保存建设,便于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明确责任

建立明确的,责权利统一的专业建设责任机制,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制度,学院成立专业教学督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科学化、规范化作用。

建立、完善约束与激励兼容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与管理。把课程建设质量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引导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考核奖励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规范教研室听课、评课制度、教师自查自评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定期检查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育、引导和督促青年教师精研教材和课程内容,探索教学团队合作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活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研究,强化管理,确保投入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落实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和各类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制定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执笔人:吴育红(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审核人:吕安琳(院长/副教授)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〇一三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