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在今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代表,勉励大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再到寄语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为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强国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要在教育强国战略中舞好龙头、担好重任,必须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始终,着力塑造一支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全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支撑。
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丰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铸牢立德树人之“魂”,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化理论武装。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指导教师行动,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思用贯通滋养初心,以知信行合一践行使命,把坚定的政治信仰展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突出价值导向。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力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使之内化为一种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三是厚植教育情怀。要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矢志追求,坚定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理想与抱负;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针,在守正创新中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呕心沥血传道授业、至诚至真立德树人。
陶冶道德情操,夯实立德树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陶冶道德情操,不断夯实立德树人之“基”,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聘期考核、项目申报、教学评价等工作的首要要求,立好导向标、用好指挥棒,不断完善融教育、激励、考核、监督、惩处于一体的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道德情操养成机制,通过条件前置、刚性约束、监督延伸、奖惩结合,着力锻造德才兼备、德能相济、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强化师德实践。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坚持“以德为先”,系统化、常态化、机制化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增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立德与修身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三尺讲台的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建立健全教师参加送教下乡、送课入企、公益讲座、社会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恪守职业精神、培塑优良师德。最后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广泛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选树优秀教师,彰显榜样力量,形成示范引领,激励“赶学比超”。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元传播载体,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传递师德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师。
涵养扎实学识,稳固立德树人之“本”
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决定了高校必须多措并举,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涵养扎实学识,不断稳固立德树人之“本”。优化培养体系,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有效构建“校本培训+专业送培+国外研修”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切实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教师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本领进行系统赋能,使之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完善评价体系,坚持将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围绕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实绩、育人成效等教师职业行为与责任担当中的核心要素制定导向鲜明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回归初心、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健全支持体系,优化相关政策与机制,打通教师学术进修、在职教育、学历提升、职级晋升的平台与通道,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大对教师教学创新、改革实践、成果产出的支持力度,促进教师教研并进、科教融汇。
勤修仁爱之心,深植立德树人之“根”
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坚持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培养爱心,学会从内心深处关爱、理解、尊重和宽容学生,把真情、真心、真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让每一位学生以爱为帆,以梦为桨,舟行潮头,搏击学海。学会换位思考,注重用“学生的心灵”去感悟,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学生的兴趣”去实践,站在学生视角思考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始终做到心中有责、肩上担责、手头尽责,悉心从教、精心育人、用心治学,以对学生的深爱诠释对教育的挚爱,以对教育的挚爱彰显对国家的热爱。
(作者张尔葭、齐鹏飞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