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故事 | 聆听清廉声音 品味清廉文化(四十七)
2022-06-29

树清廉之心,行清廉之事,做清廉之人,创清廉之校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廉洁的诠释。为进一步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特别推出清廉故事专题,以“小故事”引出“大道理”。

理研究水稻,不是为了出名

起初,袁隆平还是无名小卒,名气可能会给他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升职,比如优待……当他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权威刊物《科学通报》后,他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但他没有声扬,没有吭声,而是让这份荣耀悄悄地过去。站在沅江边,他只是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后来,他到达了远方,他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他站在授奖台上,却看到了来时的路,是那么的山高水长。他不愿意多露一回儿脸,从授奖台上下来,就急匆匆地返回了湖南,他心里想的是“明天还要到田里去”。

在三系法研究成功后,袁隆平又决定搞两系法研究,有人善意劝他,你已经功成名就,见好就收吧。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

袁隆平却回答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后于人。退一步说,即使失败了,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名声算得了什么?”正是袁隆平不为声名所缚,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才跃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清廉是清廉人的护身符,清廉也是清廉者的铺路石。人有清廉伴身,如有神明护佑。一切艰难险阻在清廉者的脚下,都是坦途。国士袁隆平的清廉人生,正好印证了这个朴素的真理。

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徐特立,187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新中国建立后,他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徐特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公民,从不因为年纪大、地位高、贡献大而居功自傲,搞特殊。

1957年1月,徐老去长沙出席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有关领导建议说:“您老都80高龄了。为了您的健康,小组会您就不用参加了。”徐老却说:“我这次回来,正是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好机会。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听、能记、能思考,回京以后还要整理材料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不参加会议怎能行?”就这样,每次小组会议他都提前10分钟到,认真听,认真记。那时正值隆冬,长沙的天气又阴冷,徐老患了感冒。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但他仍坚持天天到会。

1949年进城后,组织上为徐特立配备了专车,可他却很少乘坐,经常是步行外出,有时还乘坐公共汽车。为这事,警卫员对他意见很大。徐老知道后,对警卫员说:“你知道小车进一次城要用多少汽油,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自己还不能生产汽油,要靠从外国进口。我们进次城,来回的汽油钱,就等于你家一个月的人均收入。现在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怎能随便增加国家开支,加重人民的负担呢?要是我们干部的生活水平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群众是会有意见的!”徐老又接着说,“少坐车,多走路,至少有三大好处: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为国家节约开支,同时又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警卫员听了徐老这一番话,想想自己也是名共产党员,心中豁然开朗了。

1968年11月,徐老在弥留之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交给了组织。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应该继承的不是我的财产,而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