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科学研究 >正文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五年规划
2015-04-07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学科和专业发展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进行课程基本建设,我系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以合格课程建设为起点,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品牌,调整课程结构体系,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形成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基本建设。修订每门课程教学大纲,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使所有课程达到合格目标。

2.重点课程建设。通过5年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专业课程设置,力争5年内将各专业现有的专业必修课程分期分批进行评估,争取建成5至10门校级优秀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导向、激励等措施,力争5年内将2至3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1至2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4.培育特色课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培育、开设1-2门特色课程,并给予大力扶持,为申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作好准备。

5.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和建设15个左右长期、稳定的校内外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建设标准

(一)合格课程标准

1、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2、授课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符合岗位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

3、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5、授课教师能严格完成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6、教学资料齐备(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考核办法,严格规范考试(或考查)过程。);

7、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比较满意。

(二)重点课程标准

1、课程须通过学院合格评估,且开设三年以上;

2、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90%具有研究生学历;

3、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选用公认水平较高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和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高质量的电子教材。

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含3轮)以上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研究;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5、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

6、教学资料保存完整、规范;

7、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

(三)精品课程标准

1、是学时数多、学生受益面大,基础较好的专业主干课和基础课。

2、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3、、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鼓励精品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成效显著,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鼓励主讲教师自编符合自己特色和需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含3轮)以上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研究;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6、课程考核管理严格、规范,有高质量的试题库和合理的评分标准。

7、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接受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8、教学效果优秀,学生非常满意。

五、建设措施

1、加强课程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了解课程建设情况。明确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完成条件、所需时间等。定期召开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及时提出处理和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2、突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和建设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是做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每门建设课程均要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积极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持承担课程建设任务,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通过课程进修、培训、参加教学研讨会、校内外教学交流、组织课程教学研讨小组、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3、分级建设,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学院、教研室、教师三方面积极性,依靠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岗位人员的三结合,明确职责,分级建设,落实到教研室,教研室将责任分解到个人。教研室要有计划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定期进行,把教研活动常规化。

4、认真做好课程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建立课程评估制度。课程评估由学院组织,定期进行。学院在自评的基础上向教务处提出评估申请,由学校对各申报课程进行评估。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每次评出的优秀课程,给予有关教研室或任课教师以一定的奖励,优秀课程的骨干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课程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研室,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并可优先参加校内先进单位的评定。对于不合格课程,限期一年整改,次年由专家再次评估验收,直至评估合格。

6、加大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在经费投入上学院要保证一般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重点课程建设、大力扶持特色课程。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