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科学研究 >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规划
2015-04-07

课程内容设计介绍:

课程内容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纵向上照顾到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继承关系以及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承接关系;横向上照顾到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关系。主要讲授“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的文学思潮、运动、社团、流派以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共讲授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34学时。本课程在教育技术与科学学院是一门选修课,是为提高学生将来作为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设立。大体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目的是使每位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该时期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

难点主要包括:

1、时间间距所造成的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理解的隔膜;

2、以文学史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质;

3、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所必备的各种理论素养和能力;

4、学术更新较快所带来的本课程所授内容的更新与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之间的矛盾;

5、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的能力。

解决办法有:

1、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2、采用还原法,最大限度地还原文学发生的现场,比如把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期刊杂志等传媒结合起来讲授;

3、对经典名家名著进行文本细读,为学生提供解读作品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4、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整体”的观念,以本课程为中心适当延展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5、加强学期论文写作的指导、督察与讲评,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本课程一向重视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与支撑。同时也特别考虑到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任何将这些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不仅重视文学史知识的学习,而且密切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在文学史教学中融会问题意识和人文情怀。强化学生的阅读环节,适当增加专题讨论课的教学时数,重视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

2、新的时代变革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多种新传媒的出现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传统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本课程进行了多次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进观念,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教师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课程专任教师全部能使用电脑备课写教案、制定教学计划、写作教学科研论文。可以自如地从网上下载材料,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享受全国著名高校的资源共享。部分主力教师已经掌握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第二,在授课实践中,力除过去那种教师主导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第三,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出发,提倡“审美感悟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美动人,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