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是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目标
本学科的课程建设围绕我校教学工作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规划展开,探索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观,将《德育原理》建设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学科,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自觉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成为胜任德育工作的新型教师。
二、课程建设的任务
(一)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本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检查、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适应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现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晋中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教学大纲[2007]第7号)和《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院字[2012]125号),组织本课程组全体成员研究修订完善教学大纲,使之具有科学性、 指导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目前,使用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檀传宝著的《德育原理》(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2版),该教材对已往关于德育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重新审视,用当代德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对德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重构。同时,将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班华主编的《德育新论》(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吴铎、罗国振主编的《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承绪译、[美]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戚万学、唐汉卫编著的《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学农主编的《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参考书目和必读书目。参考资料根据德育科学研究的进展每年更新一次,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学术知识。
(三)规范教案的编写
根据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教学进度计划、学生实际等因素,参考《晋中学院课程教案编写格式范例》(院字[2013]193号)并根据《备课质量标准》(院字[2012]125号),提前编写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案。在阅读大量本课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内容。既保持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性,进一步加强应用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德育原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德育原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组织具体的德育活动,对个体的品德问题能够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并且对个体不良的品德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教育。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克服单纯的理论讲授,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讨论、自学指导、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精讲德育基本理论和知识,重视引导学生以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来理解德育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学生运用德育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和思考我国现实的德育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给学生的思考和活动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同时,教师要把德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我国现实德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及古今中外成功的德育个案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真正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尽快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改革,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教学信息量,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五)逐步建立课外学习体系
根据“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课外学习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学生自学指导体系、课外训练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建设三部分。在课外训练体系和自学指导体系中,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为加深本课程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和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设立课后思考题、复习题以及课外阅读等其他形式各样的途径给予学生课后训练和课外自学。在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中,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参观、调查、访谈、研究等多种方式的实践活动,了解其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在考试命题上主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本学科的特点,涵盖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能力等,按照了解、掌握、简单应用、综合运用等层次分解教学内容,并且使所确立的考试重点和考试难点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质量。
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试卷考核方式,设计多样化的考核形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撰写论文、读书笔记等相结合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新老结对、相互督促的方式,加强现有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同时通过外出进修培训等方式解决老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问题,还要不断引进高层次、高水平师资充实到现有队伍中来。
(二)完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
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 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 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 并接受校、 院(系)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