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清廉之心,行清廉之事,做清廉之人,创清廉之校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廉洁的诠释。为进一步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特别推出清廉故事专题,以“小故事”引出“大道理”。
杨善洲 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楷模
一个1951年参加工作,当任领导干部30余年,而且官至地委书记的人,生前攒下的钱不足一万元,死后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产,这话说起来叫人有点难以置信。但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个人,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这样的事,就是发生在杨善洲身上的故事。
1985年5月,秘书段兴华陪同杨善洲到龙陵县出差,龙陵县委在食堂招待杨善洲吃饭。饭后,段兴华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他请了,就没让杨善洲的秘书段兴华付账。他们驱车返回保山途中,杨善洲问段兴华伙食费结了没有,段兴华如实回答了杨善洲。杨善洲立即叫驾驶员停下车,然后拿给段兴华30元钱,叫他拦客车返回龙陵县去结账。段兴华返回龙陵后,总共结了6元5角的伙食费,来回两百多公里的车费就花了22元。
1986年,保山地委下派到施甸县姚关乡任副乡长的一个年轻干部了解到杨善洲在老家的母亲已经80多岁,全家8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家里的生活实在困难,便和民政部门的同志商量,买了两百斤粮食送去接济杨善洲的家人。杨善洲知道这件事情后,狠狠地批评了那个下派的年轻干部,并且还叫家里的人把粮食送了回去。
退休后在施甸县大亮山林场植树造林期间,杨善洲有一天到保山市去办事。好心的驾驶员对他说你老了我不要你的钱。杨善洲不肯,坚决把钱塞给驾驶员。驾驶员跟杨善洲解释说所有坐他车的老人他都不收钱。杨善洲急了,他对驾驶员说:“你不要钱,我就不坐你的车。”说完,杨善洲真的下了车。驾驶员见状,大吃一惊,赶忙下车去请杨善洲上车。付了车费,杨善洲才重新走上了客车。
杨善洲的老伴一直是农民,组织上多次提出把杨善洲的家人转为城镇户口,杨善洲坚决不同意;杨善洲的二女儿想参加工作,叫父亲和有关单位的领导打一下招呼,杨善洲关心女儿、心疼女儿,却没有因为女儿参加工作的事跟有关单位的领导打招呼······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杨善洲这样做太不近人情;也许有的人还会认为:杨善洲这样做太过分;甚至有的人还会认为:杨善洲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自讨苦吃。然而,杨善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这样做的。
与现实生活中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相比,杨善洲不仅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更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好楷模。
吴波 公私分明,两袖清风
公私分明,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表现。作为我国财政部部长的吴波表现尤为突出。吴波,
1941年就在陕甘宁边区财政厅任秘书主任,建国后担任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部长,几十年来一直做财务工作。吴波从不居功自傲,不搞特殊化,总是以一位普通党员干部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
20世纪50年代,吴波住进了小四合院。唐山地震后,他的房子墙壁出现了小裂缝,机关行政部门和房管所要给他修补房子,但他说:“我是管钱的,现在国家经济有困难,许多人居住条件都很差,我的房子能住就行了,应当先给别人修。”吴波当了部长后,按照规定,行政处的同志准备给他配备新的沙发、大办公桌、电风扇等家具,当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却不同意,还对行政处的同志说:“我家里的东西一切照旧,什么也不要给我。需要什么东西,我可以自己解决,你们要多关心下面的同志。”吴波虽然掌管财政大权,但是除了领取自己的工资外,不占用公家的一点一滴。
吴波的原则性很强,他从来都反对走后门,对自己的亲属要求很严。吴波在财政部工作几十年,有许多的老战友、老部下,但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和战友的关系为子女走后门。他经常对孩子们说:“路要靠自己走,不能靠父母。”在父亲的教育下,他的四个儿子有三个在外地工作,而且都是在很艰苦的地区安家落户。
一个领导干部的廉洁,关键在于公私分明。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敬爱拥戴。吴波做到了。他不占用公家的财务,不占用公车,不徇私舞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颂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