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故事 | 聆听清廉声音 品味清廉文化(六十九)
2022-07-21

树清廉之心,行清廉之事,做清廉之人,创清廉之校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廉洁的诠释。为进一步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特别推出清廉故事专题,以“小故事”引出“大道理”。

清正廉洁,公而忘私

出生于资兴市州门司镇的曾希圣是中共历史上的红色情报之父,毛泽东对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评价颇高,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提着灯笼走夜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希圣担任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安徽达十三年之久。1950年,他把老母亲接到了安徽。当时正值严冬,曾希圣要秘书到仓库里领了一套粗布棉衣棉裤给母亲,老人家想到儿子如今当了大官还给自己穿粗布衣服,越想越委屈。他知道后来到老母亲面前做解释。老人家心里正委屈,阴沉着脸说:“过去,我们彭公庙出了一个团长,父母穿的都是绫罗绸缎,母亲七十大寿办了一百桌酒席,热闹了三天三晚,你未必比他的官还小?让我穿这样的衣服走出去,倒耻!”曾希圣蹲在母亲面前,说:“母亲啊,我们兄弟俩出来革命,一个死了,一个九死一生,是为了使全中国的穷人过上好日子啊,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不同于蒋介石,我也不同于那个反动团长,正是那样,我们才把他们推翻呐。国家刚解放,百废待兴,搞建设正困难,我们这些领导怎么可以带头乱花国家的钱呢?现在老百姓都穿破衣服,我们却穿着绫罗绸缎走出去,那我们和国民党还不是一样吗,母亲?”母亲理解了儿子,粗布衣裤穿在身上,脸上露出了笑容。

初心本色,付此一生

1948年,张富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西北野战军战士。

同年11月,在陕西蒲城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张富清主动请缨带领突击小组,凌晨摸向敌军碉堡。作战中,他勇猛冲锋,甚至不顾自己的一块头皮被子弹掀起,带领突击队连炸掉两座碉堡。因接连出色完成突击任务,张富清在入伍后4个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张富清经常告诫自己要深藏功名、淡泊名利。1955年,张富清从部队退伍转业后,毅然选择来到湖北恩施最偏远的来凤县,在那里为民造福。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着自己的功绩,连儿女们也不知情。直到2018年底,在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英雄往事得以重现在人们面前。

多年来,张富清一直保持朴实纯粹的作风,不给组织添麻烦。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屋子,屋内只摆放着最简单的家具陈设,而当“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等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后,老人依旧保持着俭朴恬淡的生活。

在红安县档案馆内保存着一封李先念1984年10月26日写给红安县委的亲笔信,他在信里说:“今日去信,不为别事,只为今后县里来人不要给我带任何东西。买东西是要付钱的,这在党内早有规定,如果不付钱,那是占有别人劳动,这就很不合适了。请以后严格注意一下。”为何李先念会写下这封信呢?原来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老家红安县的乡亲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1984年10月初,红安县委的同志赴京看望李主席,顺便带去了红安的特产两斤天台山茶叶和10斤红安苕。11月初,县委就收到了李先念主席的亲笔信。从这封信件可以看到李先念一心为公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