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故事 | 聆听清廉声音 品味清廉文化(三十九)
2022-06-21

树清廉之心,行清廉之事,做清廉之人,创清廉之校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廉洁的诠释。为进一步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特别推出清廉故事专题,以“小故事”引出“大道理”。

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

开国中将张震的双亲辞世时,他未能及时回家奔丧,二老的丧事都办得很简单,坟墓修建得也很简朴。

1992年秋,张震的老同学看到将军祖坟荒草丛生,残垣断壁,有几座还被夷为平地种上了蔬菜,便向区里提出将军的祖坟“也应修得像个样子”,并计划向区里申请一笔修整经费。不久,区里拟了几张图样寄给张震。

张震却在复函中回绝,他不同意公家出钱修坟,“不要占乡亲们一分地。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如果乡亲们要在坟地上种菜,就将我父母深埋,上面种菜。我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应该保持艰苦创业的革命本质,不要讲排场,不能因私事动用公款。那种旧社会的‘光宗耀祖’是最低级的、最不光荣的,会受到人民唾骂的。”

作为党的干部,

不能违反纪律,

不能搞特殊化

1949年6月,渡江战役胜利后,粟裕担任南京军管会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随后,一些亲戚、好友、乡邻去南京投靠粟裕。对来访的乡亲,粟裕总是热情接待,安排吃住,嘘寒问暖。但对少数人提出的安排工作、参军、上大学等要求,却婉言拒绝,并耐心劝说,“我作为党的干部,不能违反纪律,不能搞特殊化”。并给他们回程的路费,让他们回到家乡搞好生产建设。为此,粟裕专门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规定决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其名义谋取私利,提供方便。

粟裕姐姐要求给安排一个工作,随便什么工种都行,粟裕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给你安排工作,是给单位增添负担,以后你就不用去工作,我来养你。”以后几十年,都是粟裕赡养着姐姐,直到她去世。1951年年初,粟裕胞兄粟沛到南京见粟裕,兄弟阔别25年重逢。粟裕十分关心哥哥,送哥哥到医院治好了多年的顽疾,并要粟沛进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改造学习。谁知粟沛不情愿:“那是收留旧职人员的地方,我不想去,我想去军政大学学习。”粟裕断然拒绝:“军政大学是高干学习的地方,人家都有多年的革命历史,你怎么行?我送你去,我要挨扁担的!”粟沛听了心有不快,但也无奈。

粟裕只有两兄弟,胞兄粟沛1949年前曾在会同县国民党政府担任财政局长、副参议长等职,但多受粟裕连累,屡屡遭到当局刁难打击。抗战时期,他捐钱捐物大力支持抗战,曾与乡绅一道组织八百会同子弟上前线抗战,在三湘传为美谈。但是,粟裕在任何时候都将骨肉亲情压在纪律之下,没有为哥哥讲过一句话,打过一个招呼。

在子女眼中,粟裕非常严厉,甚至“不近人情”,3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他任何特殊照顾,他甚至还把子女送往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工作。

粟裕将军对亲人是这样,对子女是这样,对自己也是这样。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一生有“五不讲究”。不讲究吃,炊事员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吃的不是山珍海味,每餐只有两菜一汤、一荤一素。不讲究穿,衣服总是烂了又补、补了又穿,一件在南京任市长时接见外国友人赶做的毛料衣服,一直穿到他逝世。不讲究行,从未动用公车为家属孩子行过方便,经常走路去上班;不讲究玩,不会跳舞、不会打牌,没有不良嗜好,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去参加任何私人应酬,有时间就去搞市场调查、研究沙盘。不讲究住,1951年担任副参谋长时组织上安排他住在北京一栋有两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院落有正房厢房,房子跑风漏雨,正房他让给别的领导同志住了,自己住在厢房里。因为年久失修,人踩在地板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夜里老鼠从地板缝里钻出来,在房间里来回穿梭,管理部门的同志见状便提议把老房子扒掉,新建几间房子,粟裕硬是不同意,说补一补能住就行了。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总后勤部对各首长住房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他卧室后墙出现裂缝,才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将军30多年如一日,安居陋室,恪守清廉。

粟裕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人脉、资源为家属、亲人、朋友谋取半点私利。在他的心中,组织原则高于一切,党纪党规大于亲情,党员形象重于泰山!

纵观粟裕大将的一生,其心怀天下,国而忘家,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深蕴光华、熠熠生辉。